貴州163人事考試信息網

您當前的位置:

醫(yī)療衛(wèi)生專業(yè)知識:發(fā)熱及其病因和臨床表現

文章來源:163貴州人事考試信息網編輯者:金粉筆教育時間:2020-02-14 17:28閱讀:


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(jié)中樞的功能障礙時,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,才為發(fā)熱。

(一)正常體溫與生理變異

正常體溫一般為36~37℃,在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,且常受機體內、外因素的影響而稍有波動。在24小時內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,劇烈運動、勞動或進餐后體溫也可略升高,但一般波動范圍不超過1℃。婦女月經前及妊娠期體溫略高于正常。老年人因代謝率偏低,體溫相對低于青壯年。另外,在高溫環(huán)境下體溫也可稍升高。

(二)病因與分類

在正常情況下,人體的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(tài)平衡。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產熱增加或散熱減少,則出現發(fā)熱。臨床上常見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。其中感染性發(fā)熱為臨床多見。

1.感染性發(fā)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,如病毒、細菌、支原體、衣原體、立克次體、螺旋體、真菌、寄生蟲等。

2.非感染性發(fā)熱主要有下列幾類病因: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、抗原一抗體反應、內分泌與代謝障礙、體溫調節(jié)中樞功能失常、心功能不全或皮膚散熱減少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。

經典例題(2015單選)發(fā)熱最常見的病因是()

A.無菌性物質壞死吸收

B.抗原一抗體反應

C.自主神經功能紊亂

D.感染

【答案】D

(三)臨床表現

1.發(fā)熱的分度以口腔溫度為標準,可將發(fā)熱分為:低熱37.3~38℃;中等度熱38.1~39℃;高熱39.1~41℃;超高熱41℃以上。

2.發(fā)熱的臨床過程及特點

(1)體溫上升期:常表現為疲乏無力、肌肉酸痛、皮膚蒼白、畏寒或寒戰(zhàn)等。該期產熱大于散熱,使體溫上升。

(2)高熱期:是指體溫上升達高峰之后保持一定的時間。如瘧疾可持續(xù)數小時,大葉性肺炎、流行性感冒可持續(xù)數天,傷寒則可為數周。在此期中體溫已達到或略高于上移的體溫調定點水平,體溫調節(jié)中樞不再發(fā)出寒戰(zhàn)沖動,故寒戰(zhàn)消失;產熱與散熱過程在較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。

(3)體溫下降期:由于病因的消除,致熱源的作用逐漸減弱或消失,體溫中樞的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,產熱相對減少,散熱大于產熱,使體溫降至正常水平,此期表現為出汗多,皮膚潮濕。

(四)熱型及臨床意義

    更多咨詢 0851-86861255

    貴州163人事考試信息網


    移動端/互動交流

    掃碼關注:金粉筆公考

    掃碼加入QQ:金粉筆公考

    在線咨詢
    聯系電話
    鄭老師

    鄭老師微信
    貴州金粉筆教育

   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
    18185187910

    王老師

    王老師微信
    貴州金粉筆教育

   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
    13368515037

    董老師

    董老師微信
    貴州金粉筆教育

   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
    13378508157

    返回頂部